“盲盒”很火。
但事实上,盲盒并非近两年的新鲜产物,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末期的日本,而日本最常见的扭蛋机,同样也是盲盒。但为什么“盲盒”为什么突然在国内火起来呢?
2015年,潮品零售公司泡泡玛特引入日本玩具公司Dreams的盲盒产品Sonny Angel,开始打开盲盒市场;2016年签下Molly的IP授权,Molly盲盒意外爆红,使得泡泡玛特名声大噪,由此开启了国内盲盒经济的迅速崛起。
然而,产品问题,加上盲盒热潮的降温等因素,让泡泡玛特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,市值蒸发近600亿。
所以说盲目地跟风做盲盒,真的行得通吗?
盲盒是营销,不是产品
在《爆款魔方》方法论中,我们提到做品牌/产品,首先要找到蓝海定位。由此延申出问题:盲盒有产品定位吗?它有解决价格错位或价值错位吗?答案是没有,因为盲盒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方式,而不是产品。
盲盒营销的内核,是给消费者制造惊喜。通过消费者喜爱的元素(如IP、文化等)+盲盒的模式,让消费者在消费时产生期待感,最后无论盲盒内的产品是否达到期待值,都能极大调动了用户的情绪,助力品牌/产品达到品效合一的效果。
因此,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除最初的玩具领域外,餐饮、美妆、文具、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“盲盒风”,无数“盲盒+”的营销案例如春笋般冒出,像百草味+国家宝藏把《千里江山图》原图中的八幅篇章作为限量盲盒卷轴,QQ星的“QQ星国潮盲盒奶”等等,可谓是万物皆可盲盒。
可以直观地看出,无论是百草味还是QQ星,做盲盒最终的落点还是产品,而非盲盒这个玩法。产品永远是核心,而营销只是服务于产品,展现产品卖点,获得用户好感。
相反,泡泡玛特靠仅靠盲盒营销的运营模式,获得上千亿的市值,却没有核心产品输出,自然不能持续地为消费者提供品牌价值输出,消费者也就不可能一直为你买单。
营销不能凌驾于产品
对于消费者而言,营销方式只是短暂的迷惑心智行为,只有产品才能真正俘获消费者的心,输出品牌价值,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,形成持续性的消费习惯。
因此,营销不能凌驾于产品,而是作为产品的附加值而存在。
在抖音非常火的幸运盒子,也属于盲盒,在线下更是曾经有过很多自动售后机。这些幸运盒子打着有头戴式耳机、iPhone、智能手表等单价上千的礼物的噱头,却只能开出钥匙扣,肉松饼,水彩笔等杂七杂八的东西。
诚然这种幸运盒子只会是迅速消亡,因为它们忽略了产品的价值。
泡泡玛特的问题是大同小异的。产品打磨出现质量,只靠IP授权做盲盒营销,当盲盒给消费者带来的惊喜和稀缺感日渐减退,缺少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泡泡玛特,也就失去了消费者的心。
最后
盲盒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方式,营销方式总会随着时间、环境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而更新迭代,只有产品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。
所以最后回归到盲盒经济的问题上。时下年轻人追求个性、自由,“盲盒+”形式的产品确实能成为消费者的社交货币,但忽略了产品本身,很可能只能收割短期的红利,并不能长期影响用户心智,最终难以逃脱像幸运盒子同样的命运。
盲盒热潮余温犹存,但也并不能盲目跟随热潮!